“让大家看到眼里,服在心里”(先锋足印)
本篇文章991字,读完约2分钟
郑代发检查茶树幼苗的生长。
向平
2月18日,在重庆市开州区大津镇红旗村,初春的阳光洒下,2000亩的茶园焕发出明亮的新绿。廖伯轩,一个贫穷的家庭,戴着面具,把“工作证”交给路口检查站的值班人员。他成功地进入了茶园,走到了自己承包的施肥区。“80元一天,我终于可以再挣工资了。”廖博轩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和廖伯轩一起,茶园里有100多个人正在“重返工作岗位”。他们戴着面具,在不同的地方工作,有的施肥,有的除草。不远处,几名村干部在预防和控制巡逻时给予了技术指导。
立春后,是春茶除草追肥的关键时期。然而,新冠肺炎肺炎的爆发使红旗村茶园陷入了“用工荒、用工难”的困境。“村民们都在家,而茶园缺少人手……”村党支部书记郑代发急得睡不着觉。向镇上反映,征求专家意见,并与常驻团队讨论。最后,还有一个办法:村民们划分区域,在网格施肥中工作,并确保人们不聚集。
一方面是防疫和控制战争,另一方面是与贫困作斗争。郑代发语气坚定:“谁也不能耽搁!”春节过后,郑代发瘦了好几磅。
反贫困斗争开始后,在上级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郑代发带领两个村委会的一批人,带领群众啃硬骨头。短短两年间,红旗村的基本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薄弱、组织松散的落后面貌一去不复返了。它已经从重庆的一个贫困村变成了著名的农村振兴示范村。
原红旗村道路漫长,交通不便。郑代发在村民面前说:“要建设一条通向繁荣的道路!”
那时候,郑代发白天在工地上“焊接”,晚上挨家挨户地干活。工作产出和道路建设占用土地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得到了解决。在路最“急”的时候,郑代发把党支部办公室直接搬到了建设项目部,与矛盾“面对面”,尽力协调和处理纠纷。修建一条5.3公里长的旅游公路只用了80天。为了修路,他弄坏了几辆摩托车,磨坏了几双胶鞋。
当道路畅通时,这个行业会怎样?在茶业发展之初,郑代发遇到了许多障碍:“茶可以当饭吃吗?”"一个贫瘠的斜坡能为自己成名吗?"村民李忠第一个反对。现在,李中顺自愿放弃了在镇上的生意,把他的3亩土地全部转让给了茶叶基地,并加入了村里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一起种植茶叶。他对大家说:“原来,茶叶是个好项目,还是郑赢了!”
“有成千上万的困难。我一直有一个信念,我必须做到这一点,让每个人都看到它,并把它放在心里!”现在,郑代发的愿望正在逐步实现。
人民日报(2020年2月25日,第19版)
标题:“让大家看到眼里,服在心里”(先锋足印)
地址:http://www.3mtj.com/blsyw/10817.html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抢先一步 山东掀起复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