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不能给“新常态”蒙上阴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比利时王国大使馆
本篇文章1873字,读完约5分钟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三阶段叠加”的关键阶段,即增长速度的转变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早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常态”。世界上一些对中国有偏见和怀疑的人看不到这种深刻的变化。相反,他们借此机会“唱衰中国”,鼓吹所谓的“中国经济前景不明论”:首先,他们声称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继续下降,“硬着陆的风险很大”;第二,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即将“崩溃”以及中国地方债务可能完全违约的猜测,将引发“金融领域的连锁反应”;第三,它批评了中国改革的缓慢进程,并预测中国经济没有“改革红利”的前景是暗淡的。尽管这些论点有些令人困惑,但理性分析表明,他们的偏见和轻率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我们只看增长率,忽略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质。与过去长期两位数的增长相比,中国去年7.7%和今年上半年7.4%的经济增长率确实有所放缓,但这是我们积极调控的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更快,“我们绝不能这样做,但我们绝不能这样做”。事实上,在经济增长率略有下降的同时,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却有所提高,工业和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也有所增强。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经济升级和效率提升的结果是明显的。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德国、法国和韩国的经济增长率在转型前后都下降了50%以上,日本甚至从1950年至1972年的年均9.7%下降到1991年至2012年的年均0.86%。与中国一样,中国在经济转型时期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是值得称道的,其增长率仍然高于世界。这预示着中国经济更健康、更有活力、更可持续的美好未来。
第二,机械地照搬和忽视中国经济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曾感慨地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看似不合理,但确实有效”。然而,“中国不确定的经济前景”并没有对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深入研究,而只是根据所谓的国际先例和一般指标对中国的经济趋势进行预测和判断,因此不可能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
中国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确实存在并存在一定风险,但伴随着中国居民和企业的高储蓄率以及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因此这种债务是可控的。此外,这些债务主要投资于道路交通、机场轨道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资产相对较好,这与西方政府的“消费者债务”性质大相径庭。只要处理得当,类似西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就不会爆发。中国房地产市场确实过热,但与华尔街“大师”的说法不同,“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比迪拜糟糕1000倍”,中国房地产市场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中国购房者的首付比例是30%。不像美国和其他国家,有许多零首付现象。中国的家庭债务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0%,远低于美国的96%和欧元区的62%。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结合将带来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三,我们目光短浅,轻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的巨大动能。不用说,中国多年来的快速经济增长积累了一些风险和问题,其中一些涉及深层次的制度和体制矛盾。然而,中国政府并没有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在艰难的改革之战之前停下来撤退。相反,它制定了一系列“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措施,将解决问题和解决挑战的过程转变为刺激市场活力和增强经济实力的过程。
今年以来,短短几个月,中国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强大的力量和切实可行的措施,集中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从放松管制到定向监管的结合,从结构优化到民生,从财税体制改革到审批事项的取消和下放,都是“硬骨头”,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生了长远和根本性的积极影响。事实表明,在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中国并没有停止改革,而是通过加快改革步伐为未来的发展积累了能量。
此外,我们不能排除有些人不加区别地评判中国经济是受利益驱动的,他们在制造舆论来迎合国际投机者的逐利行为。中国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国际对冲基金和金融大鳄梦寐以求但从未成功的“肥肉”,也是他们孜孜不倦地歌颂中国经济的驱动力。索罗斯袭击了东南亚,高盛杀害了希腊,所有这些都是赤裸裸地通过唱难听的歌、做空和收获来攫取其他国家财富的例子。我们应该更加警惕这种恶意的歌唱。
“海峡两岸的喧嚣不能停止,独木舟已经穿过了万重山。”外界的噪音无法阻挡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也无法掩盖世界各国向东看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巨大红利。中国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积极响应,这也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与嘈杂的“中国经济前景不确定”理论相比,这些实际行动反映了主流和趋势。
标题:无知不能给“新常态”蒙上阴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比利时王国大使馆
地址:http://www.3mtj.com/blsyw/936.html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