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打假十年: 造假成本升百倍 产业链不堪其压
本篇文章2217字,读完约6分钟
经过一年多的打磨,对收视欺诈的打击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今天,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广播电视行业统计管理条例》,强调广播电视主管部门要依托大数据统计信息系统,统筹统计收视和收听率(点击率),监督数据的收集和发布。
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干涉或者破坏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依法进行的收视率(点击率)统计,不得制造虚假收视率(点击率)。发生统计舞弊的,单位主要负责人承担第一责任,主管人员承担主要责任,统计员承担直接责任。
这一《规定》不仅首次正视了收视欺诈的行业问题,而且将责任推给了具体责任人,这是继广播电视视听大数据之后监管部门打击收视欺诈的又一登陆行动。
"本《条例》虽是部门规章,但具有广泛的法律效力."一位娱乐法学家在接受《娱乐商业观察》采访时表示,这种特殊法律的出台,在未来的实际执行层面上可以“有法可依”,这对促进电视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视听大数据发布六个月后,
广电总局打击收视欺诈的“组合拳”
在电视剧效果的评价体系中,它一直是网络剧量和收视率的两个指标,也一直是畸形的。
前者是衡量一部作品对网络的影响,并深入人群。随着视频网站的兴起,它已经成为主流的观看数据。然而,经过几年的发展,网络播放量日益成为影视作品比较和重温的重灾区。一集的播出量高达数百亿,这实际上混淆了观众,并涉及到产业链,从而失去了评价集的权威。
2018年9月,爱奇艺率先宣布关闭前端播出量的展示,并对“刷量”等不正当竞争现象宣战。后来,优酷和其他平台相继加入进来,用更科学的热度值取代了播出量,戏剧评价系统“只流”时代的终结正在倒计时。
后者是电视连续剧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尤其是在“流量至上”时代最终结束的时候,收视率成为衡量一部电视连续剧成功与否的绝对指标,直接关系到电视台的核心利益,如电影购买和广告投放,使得虚假收视率问题更加突出。
为了纠正评级欺诈这一顽疾,广电总局于2019年开始筹划并推出了一套“组合拳”。
首先,在2019年底,它悄悄上线观看大数据系统综合评估。虽然页面布局过于简单,但由于样本涵盖了中国1.4亿有线电视和iptv用户的直播收视行为数据,以及相关的数据清理工作,该收视率数据绝对是目前中国最权威的收视数据。
这些数据正在慢慢改变观察数据的生态。据《娱乐商业观察》统计,在政府首次公布的电视收视数据排名中(2019年12月24日),它与csm59城市有很大差异。其中,《鳄鱼和牙签鸟》和《梦想还在这里》在csm59城市排名靠前,在中国视听大数据中排名居中。
然而,经过近半年的连续监测和发布,csm59 City的收视率数据越来越接近中国音像大数据的数据排名,这也表明之前的“收视率水分”正在被慢慢挤压,收视率数据正慢慢向健康方向发展。
其次,根据《广播电视行业统计管理条例》的公布,在《关于2019年换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类)》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参与购销收视率或参与收视率欺诈的机构不会换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并吊销其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这意味着参与收视率欺诈的公司将被排除在行业之外,这将对电视剧制作及以后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
此外,生产和经营内容导向的偏差,粗俗,广泛的社会不良评论,并有不利的社会影响的节目;包括海外资金或人员;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如未按规定及时规范纳税,将不予换发新的许可证,并吊销其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十年的虚假评级:
欺诈的成本已经上升了100倍,而产业链是无法承受的
与视频网站的“交通欺诈”相比,收视率欺诈的历史更长,可以追溯到2010年左右。在2009年尼尔森退出中国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电视剧产业一直被“收视率欺诈”所困扰,这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首先,2012年,CTV丰德影视版权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峰整理出十多页证据,向媒体揭露了收视率造假的黑幕,并首次向外界展示了收视率造假中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电视台的参与和技术人员的默许。
根据新浪娱乐的报道,当时的收视率欺诈达到了每集3000-7000元。然而,由于欺诈事件时有发生,而且金额相对较小,行业没有给予太多关注,最终消失了。
二是在2015年两会期间,NPC代表张泽群、CPPCC委员欧阳长林、张国立等指责评级欺诈危害行业健康发展,引起了社会公众、行业和监管部门的普遍关注。
但在现阶段,评级欺诈问题的解决方案仅停留在行业自律层面。2015年8月,由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发起,中央电视台和多家省级电视台发起,省级及以上电视台签署了《遵守媒体社会责任,反对评级自律公约》。
毕竟,自律不是一项法律,在许多情况下,它往往流于形式,尤其是涉及到真正的利益时。因此,在现阶段,收视欺诈并没有得到遏制,反而越演越烈。购买收视率的价格已经攀升到每集30万到50万元。
最后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次是2018年9月导演郭靖宇的公开提问,当时他导演的电视剧《念叨》在北京和江苏双威电视台播出。郭靖宇的个人微博描述了电视剧观看欺诈的过程,内幕令人震惊。
根据导演郭靖宇的自我报告,购买收视率的价格已经达到惊人的90万集,比2012年增长了100多倍。购买费已成为制片人的沉重负担,进一步挤压了影视制作成本,损害了整个产业链。
这一事件也加快了监管部门对收视欺诈的打击力度,推动了《广播电视视听大数据》和《广播电视行业统计管理条例》的诞生,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标题:收视率打假十年: 造假成本升百倍 产业链不堪其压
地址:http://www.3mtj.com/blsyw/11427.html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九连歇
下一篇:国债期货多数高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