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生猪生产从“稳价”到“稳产”
本篇文章1721字,读完约4分钟
生猪的稳定生产和供应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在这方面,不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养猪生产,而且新发布的《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单独作了专门部署。
关于养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在表述上有细微的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声明是:“我们必须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确保稳定的供应和价格。”按照生产和价格的顺序,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生猪生产和供应稳定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要采取综合措施,确保生猪生产能力在2020年底前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证供应、稳定价格”到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稳定生产、保证供应”,你如何看待这种微妙的变化?
首先,从“稳定价格”到“稳定生产”,表明生猪生产调控进一步深化。这可以从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到2020年底前,确保生猪生产能力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的提法中看出,即更加注重生猪生产能力的“恢复”。
事实上,中央一号文件确实提出了一整套“综合措施”,动员一切力量,加快恢复生猪生产能力。这些措施既紧凑了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即“落实‘省总责’,紧凑‘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县一级确保猪肉供应的责任”,又保证了生产,即“坚持补栏增营养与疾病防控相结合,推进规模化生猪标准化养殖,加强中小散养户防疫服务,做好饲料生产保障工作。”也有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如“严格执行各项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及时开辟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和信贷等瓶颈”,使有能力、有意愿养猪的人尽快加入生猪生产大军;也有治本的办法,如“加快疫苗研发,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生猪生产的根本问题,增强养猪户的信心。总之,所有这些任务的总方向是一个,即稳定生猪生产,加快恢复生猪生产能力。
第二,从“稳定价格”到“稳定生产”,说明对生猪生产的调控更注重标本兼治。
在恢复生猪生产中,“稳定价格”和“稳定产量”也是“标准”和“成本”的关系。“稳定价格”在销售端,这是“标准”。关键是要保证猪肉价格的稳定。在这方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特别措施,即“打击扰乱市场行为,迅速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机制”。你想在特殊时期“保价”吗?当然,不仅如此,而且非常必要。当生猪生产能力短期内跟不上需求,市场上出现串通涨价或哄抬肉价的现象和行为时,市场监管部门必须严惩。即使在极端情况下,也可以采用计划经济时代的配给制度来确保猪肉的整体价格保持稳定,这样普通人(603883)就能买得起并吃得下肉。然而,稳定价格只是一个紧急情况。为了降低猪肉价格,根本的解决办法仍然是在生产环节,即“稳定产量”。只有当产量增加,产量增加,猪肉供应充足时,猪肉价格才能真正下降。毕竟,使用非市场手段控制价格不是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
同时,“稳定价格”还应支持乳制品、家禽、牛羊的生产,引导肉类消费结构的优化。推进水产品绿色健康养殖,加强渔港建设和管理改革。“通过增加奶牛业、家禽、牛羊养殖和水产养殖业的生产能力,可以优化人民的肉类消费结构,使人民的肉类消费结构多样化,从而降低居民肉类消费中猪肉消费的比重,从根本上稳定猪肉价格。
第三,从“稳定价格”到“稳定生产”,表明生猪生产调控措施更加科学。
过去,为了平衡全国的生猪供应,国家分配生猪是主要手段。人们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大型运输车辆飞驰而过的猪就是这种方法的生动体现。这意味着,虽然它能有效地保证全国各地的居民吃生肉,但由于交通运输的原因,猪病一出现就会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省际运输是非洲猪瘟在中国爆发的原因之一。正因为如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许多养猪企业的负责人建议,他们应该从“运猪”改为“运肉”。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引导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转移,逐步减少生猪长途运输,推进“运猪”向“运肉”转变。”从“运猪”改为“运肉”,让人们吃“冻猪肉”,可以预防疫情,增加运输量,有效解决生猪短缺地区的猪肉供应,稳定猪肉价格。毫无疑问,生猪产业调控手段的一个重大变化应该是,一些生猪养殖大省首先要稳定生产,然后从“运猪”转向“运肉”,以提高运输能力,实现猪肉的“稳定价格”。
标题:如何看待生猪生产从“稳价”到“稳产”
地址:http://www.3mtj.com/blsyw/10603.html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