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比利时大使曹中铭接受了《欧盟观察报》网站的中文专访
6月11日,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曹中铭接受《欧盟观察报》网站总编辑柯尔特·德贝夫专访,介绍了与香港有关的国家安全立法和《中国防治COVID-19肺炎行动白皮书》,并就应对疫情的经验教训、科技合作抗击疫情、中欧关系、华为5G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6月22日,网站公布了采访的主要内容。中国的采访记录如下:
1.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维护香港国家安全的决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对香港意味着什么?
曹大使:5月底,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香港国家安全立法的决定》,引起包括欧洲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想强调,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必须就香港的国家安全立法。香港回归23年后,中央政府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第二十三条自行制定国家安全立法。然而,由于香港反华混乱和外来敌对势力的干扰,香港特区政府至今仍未完成立法。自去年6月香港法律修改风波以来,“香港独立”组织和当地激进分裂势力频频在香港制造骚乱,愈演愈烈。由于香港没有国家安全立法,香港处于罕见的“不设防”状态,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挑战“一国两制”的底线。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在去年香港的骚乱中,一些暴徒肆意地砸、抢、烧,甚至用汽油烧死无辜的行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香港国家安全立法的决定,是为了堵塞香港国家安全法律的漏洞,扭转香港社会的混乱局面,维护“一国两制”和香港的长期稳定。《关于香港国家安全的立法决定》一开始就强调“国家坚定不移地、全面地、准确地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这项法例针对四类犯罪活动,例如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组织和进行恐怖活动,以及外国和海外势力干预香港事务。香港市民的所有权利和自由不会受到影响。此外,有了国家安全法例,也可以为香港的企业,包括欧盟国家,提供更稳定、更和平的社会环境和更健全的营商环境。因此,香港的国家安全立法符合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各方利益,应该得到欧洲国家的理解,绝对没有必要担心。
2.问:国家安全法是否因为特区政府无法保障香港的安全和秩序而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曹大使:正如我刚才所说,香港回归祖国23年来,一直没有国家安全立法,这是一个法律漏洞。香港一直处于不设防状态,在去年“修法风暴”后,导致骚乱频发。作为中国的一部分,香港至今没有国家安全法是不正常的。
3.问:香港的国家安全立法引发了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反应。你担心局势的扩大会影响双边关系吗?
曹大使:你的问题涉及三个方面。首先,关于英国对国家安全立法的回应,我想强调,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不容许外来干涉。英国在香港有许多经济、金融和贸易利益,维护香港的稳定、繁荣和发展符合英国自身的利益。只要英方切实尊重中国在自己领土上维护国家安全的合法权利,尊重中国中央政府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治理香港,中英在香港问题上就不会有冲突。关于欧盟的反应,我注意到欧盟强调完全支持“一国两制”的原则,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香港国家安全立法,全面、准确地落实“一国两制”。至于说一些国家对香港的国家安全立法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威胁要制裁中国和香港,这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中国坚决反对。维护国家安全属于任何国家的中央权力。有关香港的国家安全立法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基本法》,是完全合理和合法的。美国本身有超过20项国家安全法例,所以香港的国家安全法例不应有双重标准。
4.问:我们注意到,全国人大大幅增加了中国6.6%的军费预算。几天前,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和欧盟委员会再次将中国称为“威胁”。尽管2019年也有类似的说法,但很明显,这一次它的含义有所不同。中国对此有何看法?
曹大使: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在军事预算问题上,首先,我想纠正中国军事预算大幅增加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过去三年,中国国防预算增长率分别为8.1%、7.5%和6.6%,实际上呈逐年下降趋势。北约和一些国家担心中国的军事和国防开支。我想补充几点。第一,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通过考虑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国防需要、国内和国际形势等因素来确定军事预算,不以任何国家为目标。第二,从总量、人均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中国的国防支出是适度的、有限的。中国的国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3%左右,这不仅低于美国不断向北约成员国施压要求其将军事支出提高至2%的水平,也远低于2.6%的世界平均水平。就美国而言,其国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2019年国防支出总额是中国的四倍,相当于接下来九个国家的军费总额。第三,中国军费的一部分用于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海外执行国际维和、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军事任务。中国愿积极履行大国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更大贡献。在我看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主动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国防开支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是正常的,因此没有必要过度解释甚至刻意猜测。
5.问:我们注意到,几周前,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记者招待会上就“新冷战”向美国发出警告。你认为有“新冷战”的可能性吗?
曹大使: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对冷战不感兴趣,不管是旧冷战还是新冷战。三十年前,当前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冷战思维”违背历史潮流,不受欢迎,不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现在,有人对“新冷战”感到担忧,所以世界各国都应该提高警惕,防止“新冷战”的出现。
就中美关系而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两国都是互利共赢的,但战争会相互伤害。双方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构建协调、合作、稳定的中美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应对全球挑战承担应有的责任。中国主张建立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既不欢迎“冷战”,也不欢迎“冷战思维”。我们希望美方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游戏”的陈旧观念,回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流。
6.问:10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报告称,俄罗斯和中国传播虚假信息,许多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你有什么看法?
曹大使:我注意到了有关报道。我很惊讶中国被包括在这份报告中。中国一直反对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事实上,中国是虚假信息的主要受害者。最近,特别是自COVID-19肺炎爆发以来,出现了大量针对中国的虚假信息,这也对一些欧洲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对此非常关注。完全防止虚假信息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可能很难,但一些国家和一些政客经常散布针对中国的虚假信息,这是非常糟糕的。中国愿与欧盟共同抵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7.问:目前,许多欧美媒体和政府表示,应该警惕中国的间谍活动,其中经常提到华为和5G问题。你怎么想呢?
曹大使:关于华为5G,我想强调三点。首先,关于华为安全问题的谣言完全是美国编造的,美国声称华为设备有后门,但从未拿出任何具体证据。包括比利时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对华为产品进行了最严格的测试,没有发现所谓的安全漏洞和后门。华为公开表示愿意分享源代码,并与任何国家或组织签署无后门协议,这表明华为是公开、透明和公平的,没有什么可隐瞒的。第二,华为是一家100%的民营企业,靠自身的努力和在R&D的巨额投资以及市场竞争发展起来的。美国利用国家权力压制中国私营企业是赤裸裸的欺凌行为。所谓的安全问题只是美国阻止华为的一个借口。实质上,美国不能接受在5G领域被华为超越,试图遏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维持其科技霸权。美国的这种不道德行为违反了公平竞争原则,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合法发展权益,而且干扰了全球科技的发展进程,将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一个非常不光彩的污点,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慨。第三,如果美国今天这样对待中国企业,不排除明天也会这样对待其他国家的企业。希望欧洲国家能够认清美国做法的本质,消除外部干扰,为中国企业的正常经营创造一个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
至于媒体不时出现的有关“中国间谍”的报道,我知道不久前你们的网站上也发布了类似的消息,大使馆立即向编辑部发出了反驳声明,也在你们的网站上发布了。所谓的“中国间谍”报道经常出现,但每次都缺乏事实依据,充满主观猜测,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指控某个国家从事间谍活动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否则就不严重,我希望今后不再出现这种虚假报道。
8.问:你认为COVID-19肺炎疫情给中欧关系带来了变化吗?
曹大使:有变化,但我认为这种变化应该是积极的。最近,中欧之间有许多互动,双方都有加强合作的强烈愿望。6月9日,由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尔共同主持的中欧第十轮高级别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王毅强调,中欧不是机构竞争对手,而是长期的全面战略伙伴。中欧合作重于竞争,共识重于分歧。今天,李克强总理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了视频会议。中欧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应巩固共同坚持的多边主义共识,加强在联合国等多边框架内的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不断提升中欧关系的战略性和全球性。
虽然中欧之间存在分歧,但总体合作是主旋律,中欧合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和欧盟密切合作。目前,双方团队正在为如期达成中欧投资协议而努力,希望今年中欧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9.问:中国从疫情中吸取了什么教训?欧洲的参考是什么?
曹大使:COVID-19肺炎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我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疾病的最强有力的武器。自COVID-19肺炎爆发以来,中欧在诊疗项目、药物和疫苗研发等专业领域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目前,每个人都非常关心疫苗何时能成功开发。中国和欧洲积极响应联合国和世卫组织在疫苗研发、生产和分销以及确保疫苗可及性方面的倡议,支持全球疫苗免疫联盟在促进疫苗使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承诺,如果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疫苗,我们将把它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全世界。希望中欧在COVID-19肺炎科研合作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这一流行病带来的最大启示是,所有国家的命运从未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病毒不分种族或性别,没有国界。面对COVID-19肺炎病毒,无论这个国家多么强大,都不可能免疫。只有团结与合作才能战胜这一流行病。正如习近平主席一再向世界呼吁的那样,各国应该超越区域种族、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共同努力建设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加快建设一个人类健康共同体。
从具体的防控经验来看,COVID-19中的肺炎病毒确实很特殊,具有快速传播和人的一般易感性的特点,给各国的防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久前,中国政府发表了题为《中国防治COVID-19肺炎行动》的白皮书,记录了中国防治COVID-19肺炎的历史、国际合作情况以及建设人类健康共同体的构想。这是对前一阶段防治艾滋病斗争的及时总结。白皮书介绍了许多中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有英文版本,可以寄给你看看。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欧洲国家在应对这一流行病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也有许多有效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
自爆发以来,许多欧洲国家都经历了医用防护材料的短缺,由此引发了关于欧洲是否应该重建部分医用生产能力、增加防护材料储备以抵御供应链波动的讨论,这也是一个总结和反思。在疫情爆发之初,中国也遇到了医疗物资短缺的问题。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讨论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认为是否要在当地重建医用材料的生产能力,应该考虑市场规则和全球产业链形成的客观分工。企业在投资医用材料和生产能力时应注重经济效益。除非政府补贴大量价格,否则会扭曲市场,不可持续。因此,我认为尽管有一些关于重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争论,但这不会改变全球化的大方向。疫情过后,产业链将部分整合,但不会走“脱钩”之路。中欧之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是高度互补的。疫情爆发后,双方在医疗保健、生活与健康、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产业合作将更加紧密。
10.中国如何看待欧盟的未来角色?
曹大使(以英语发言):我担心的是,当地媒体有许多关于如何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定位欧洲的讨论。我认为,在当前世界日益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形势下,欧盟和欧洲国家确实有必要深入思考欧洲在大国关系中的地位。几天前,我和一位前欧盟政治家就这个话题进行了交流。他的观点是,欧盟和欧洲国家的领导人在处理欧美关系和中欧关系时是冷静和理性的,我对此表示赞同。像中国一样,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欧洲领导人有智慧和能力从自身利益和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处理国际关系中迅速变化的复杂问题。我想强调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应该体现欧洲的战略自主,应该维护多边主义、基于国际法的国际秩序、市场经济和欧洲非常重视的自由贸易原则。在新形势下,欧洲应该采取务实有效的外交政策,而不是简单地用意识形态来标记它。只要欧洲保持团结,它就能成为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和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中国一贯欢迎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标题:驻比利时大使曹中铭接受了《欧盟观察报》网站的中文专访
地址:http://www.3mtj.com/blsyw/94.html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心灵鸡汤: